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土壤之家-土壤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土壤考研资料sigmaplot12.0破解版下载sigmaplot教程
查看: 4936|回复: 1

土壤修复真有万亿市场空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6 10: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壤修复真有万亿市场空间?

2013年,土壤修复产业(包括前期咨询评估等)总规模约67亿元,实施修复项目数约16个,年产值仅约20亿元,占环保产业的比重不足1%

编者按

2013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发布,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面对严峻的土壤环境形势,国家正在或将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坚决向土壤污染宣战。

当前,我国土壤修复正处于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面临土壤修复技术不成熟,市场盈利模式尚未完善,相关标准仍然缺失等问题。本期,固废刊将与读者探讨土壤修复产业的商业模式与资金难题。

土壤修复这一被戏称“土方工程”的新兴环保产业曾因动辄千万、过亿元的投资饱受“暴利”质疑。可如今,敢宣称自己挣着钱的企业太少,而真正能挣到钱的更少。一些企业毫不讳言:撑得很辛苦,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IT企业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企业的使命就是活着。对土壤修复行业的企业而言,也许尤能体会其中的寒意。

☞1000余家企业抢万亿市场蛋糕?

所谓千亿万亿元的市场现在根本没有,只是在画饼,好引进投资人; 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未来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土壤修复存在万亿市场空间的推论,其中一条依据是,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反映的情况,若要修复全部已查出的受污染土壤,万亿资金略显保守。另外一条依据是,2012年,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已实现年营业收入约3万亿元,根据环境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土壤修复产业所占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50%,按此推断也是存在万亿市场的空间。

于是,在“万亿”光环笼罩下,短短一年间,光是以“土壤修复”或“环境修复”等为名称注册的企业就从300家左右一下蹿升至现在的1000余家。

然而,与数量爆发式增长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反映可用“惨淡”来形容。2013年,土壤修复产业(包括前期咨询评估等)总规模约67亿元,实施修复项目数约16个,年产值仅约20亿元,占环保产业的比重不足1%。

“总共就那么大点盘子,这么多家企业去抢,其中绝大多数是陪玩的。所谓千亿万亿元的市场现在根本没有,只是大家在画饼,好引进投资人。”某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资本市场对行业的关注度很高,众多原本不相干的企业也来凑热闹。

他分析认为,现阶段一些实力企业不将土壤修复视为利润来源,而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做好相关技术、经验的储备,他们尚能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平衡可能的亏空。但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随着未来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开发驱动为主导的修复模式将难以为继

开发商、建设者往往青睐短平快、救急式的修复方式,造成项目的成本增加、风险加大、成熟技术水土不服等问题;未来将向法律驱动或政府引导为主的阶段过渡

“目前造成市场局面难以打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导火索来自地方基础建设与房地产开发速度的放缓。”据某证券公司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土壤修复产业因城市开发而兴,两者之间关系紧密。“从土壤修复的行业现状来看,城市污染场地之所以能得到优先治理,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增值和收益,一旦这一预期降低,现有的以开发驱动为主导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艳丽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以开发驱动为主的初级阶段对行业发展不可持续。在城市开发背景下,开发商、建设者往往青睐短平快、救急式的修复方式,造成项目的成本增加、风险加大、成熟技术水土不服等问题。她认为,随着房地产暴利时代的终结,在这一新常态下,土壤修复产业即将进入一个相对持久或者稳定的新发展时期。

按照立法规划,《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将定于2015年着手起草并征求各方意见,预计在2016年底前修改和完善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最迟将在2018年底前出台。

高艳丽预计:“随着相关制度的日趋完善,法律法规更加细化、可执行,从2014年~2020年,产业将从开发驱动阶段逐渐向法律驱动或政府引导为主的阶段过渡;到2020年后,可能会进入一个意识驱动为主的时代。”

☞产业成熟还欠几把火?

缺乏国家层面系统性的建设规划,没有对具体需求、存在问题、整个建设投资规模的指标加以量化;标准规范不完整

“比起美国1980年颁布《超级基金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要晚上40年,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处于非常稚嫩的阶段。”一位外资背景从业者深有感触,目前行业内存在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国外领先几十年的成熟技术甚至敌不过低档的土方工程。不少顶尖的国外修复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短短几年也铩羽而归。他指出:“只有当营造出内外企业公平竞技的环境,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才真正走向成熟。”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和环境业务部副主任于晓东认为,目前产业成熟还需在几个关键问题上加以完善。“首先,缺乏国家层面系统性的建设规划,没有对具体需求、存在问题、整个建设投资规模的指标加以量化;其次,标准规范不完整,特别在争议较大的风险评估和传统的总量管理思路应该如何调整等问题上没有清晰说明;第三,商业模式、融资模式不完整,除去中央资金到底该如何融资也没有思路。”

他指出,反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领域,自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中央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在上述三点上做了详细、清晰的部署及安排,使得这两个行业做得相对较好。

相关报道

土壤修复 钱从何来?

徐卫星

不久前,财政部将2014年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出预算予以公示,预算金额为19.9亿元。相比2010年~2013年期间共计116亿元的资金支持,着实少了不少。

于晓东前后参与过所在公司多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他认为造成中央资金“不敢继续投入”的原因可能与近来相关投资项目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关。

他举例,部分地区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上报中央预算资金时,虚增建设规模以获取更多投资。“表面上看,虚增规模和投资,地方政府好像占了便宜,但实际上损害了后期项目的申报。”

再次,关于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相关的地方配套资金,整体看缺口较大。“目前基本上依靠中央资金的支持,尚未建立一套商业模式和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有的省份地方资金的到位率甚至只有8%,这也影响了中央资金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环保资金管理体制侧重于一次分配,即便资金到位,后期管理无论是建设、运营还是评估,很多工作制度都不完善,最终造成整个项目在后期审计的时候大面积出问题。”

中央资金不敢轻易投钱,但修复企业恰恰最缺钱。

参与过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的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定海对此是一脸困惑。

他告诉记者:“国家给的项目资金在30%左右,但这笔钱并不能覆盖整个项目的建设,其余的钱从哪筹?”他指出,修复领域可选的商业模式很少,几乎都是以工程承包的形式。同时,土壤修复企业体量小,并不具备房地产开发的能力,所以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也一直是困扰企业的主要问题。

亚洲开发银行能源与绿色金融高级顾问沈一扬坦言,“商业模式缺乏已成为土壤修复领域现在最大的瓶颈。目前市场是失灵的,受益主体是抽象的,价值以及污染对资产的影响也无法评估,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答。现在污染治理企业对PPP有非常大的期待,但政府资金尚且遇到各种问题,私人的钱能放心进来吗?”他认为,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前提是要监管透明、公平招标。

根据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由国家支持的修复资金所占比例为75.3%,其余资金来自污染企业和地产企业。

红杉资本副总裁潘旻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资金来源过度倚重政府或者各级财政拨款的情形未必会有较大改善,但在宏观经济、政府本身财力状况不太乐观趋势下,企业应积极创新探索适宜的商业模式。“比如可以通过项目的基金化运作引进社会资本,无论和开发商产业资本结合,还是和社会闲散资金结合,包括从众筹、基金到P2P等各种新型模式等。”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狄永长建议,企业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IPO等形式,充实资本金或帮助企业做大产值规模。据他了解到的消息,目前行业内如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IPO审批、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也准备近段时间提交IPO申请。

另一方面,他也建议政府可以地方投融资平台为依托,发行债券或成立专业基金来解决相应环境治理环境修复资金需求。他透露,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曾帮助衡阳发行16亿元专项债券用于衡阳市区土壤专项资金。

野蛮成长 难有出路

徐卫星

“全行业从技术上来说,到目前为止已趋向成熟,但商业模式相对来说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比较粗放。因此,急需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解决目前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郝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建工修复正在做一些跨界的研究,通过跨界的联络实现解决资金的运营机制。

他说:“我们发起成立了环保产业基金,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在引入资金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各方的优势,跳出就修复产业论修复产业的局限。比如在生态比较好的地区如广西河池、贵州贵阳等地,通过引入旅游或养老产业,打造环境地产加生态模式,将土地价值再次发挥出来;抑或是在农田修复中引入现代农业的概念等。”

郝鑫判断,未来BT模式会成为主流。“有些政府愿意参与,有些政府没有能力参与,我们通过基金保险银行来完成BT模式的项目,区域环境改善将来也是比较常态的一种方式。”

而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利环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商业模式则显示出浙江人天生的精明。

公司运营总监陆惠康在污染场地未修复完成前就急着将土地的核心价值“变现”。“打比方,我们在一处商业区内有10亩地面积的污染地块,由于商业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土地的价值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建立十个广告牌,毫无疑问肯定会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同时它对于修复场地占用资源也是很小的。”

在利环环境位于杭州的一处试点运营项目内,已修复完成的部分场地上面被划出一块区域,专门租赁给杭州淘宝用于商品的拍摄。

“淘宝卖的都是价廉物美的东西,因此得有成本控制,我们提供给他们相对优惠的价格,但是对于我来说这笔收入又是额外的。”陆惠康表示,利环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很多针对医院、学校、商业区、住宅区附近等不同地区的商业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11: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土壤之家

GMT+8, 2024-4-16 16:38 , Processed in 0.2150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