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淹育型水稻土  
 
来源:江苏省志-土壤学 
 
淹育型水稻土是发育较弱的水稻土。 (一)分  布 淹育型水稻土多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宜溧低山外围、宁镇黄土丘岗上部。淹育型水稻土植稻年限较短,植稻靠拦蓄天然降雨,雨季后无水可蓄,田面落干脱水。这种水稻土以氧化状态占优势,剖面分异不明显,除了耕作层和犁底层以下接着便是母质层,根据土壤系统分类的标准,此种土壤应属雏形土纲。 淹育型水稻土仅一个土属为黄白土属,也有称为小粉土、黄白土的。 (二)形态特征 剖面号: TC-1。 日  期: 1986年12月20日。 地  点: 溧阳县新昌农科站。 纬  度: 31°26′N。 经  度: 119°29′E。 地  貌: 低丘陵。 地形部位: 丘间浅谷地。 海  拔: 约90米。 气  温: 夏季26.9℃。 冬季3.9℃。 降水量: 1184毫米。 人为潮湿土壤水分状况。 地下水位: 1米深出现有上层滞水。 排水状况: 不畅。 土地利用: 水稻田,冬种小麦。 母  质: 谷底沉积物。 形态描述: Aa 0~20厘米灰黄棕色(10YR/5/2,湿态)带有少量鲜黄棕色斑纹(10YR/6/8,湿态),团块状结构,有鲜棕色Fe-腐殖质胶膜(2.5YR/5/8,湿态)粉壤土,润时结持疏松,多细孔隙和细根,pH5.7。 Ap 20~32厘米灰黄棕色(10YR/5/2,湿态)带有鲜黄棕色斑纹(10YR/6/8,湿态),大块状结构,粉壤土,润时结持坚实,有细孔隙和少量细根,pH6.9。 WC1 32~46厘米淡灰色(7.5Y/7/1,湿态)带有明显鲜黄棕色(2.5Y/6/6,湿态)斑纹块状结构,有灰色粘膜,粉壤土,湿时结持稍粘,pH7.0,与下层界限明显平整。 WC2 46~70厘米灰绿黄色(5Y/5/3,湿态)多红棕色和棕黑色斑纹(2.5YR/4/6和10YR/2/2,湿态)。块状结构,有灰色(7.5Y/7/1,湿态)粘膜,粉壤土,湿时结持稍粘着,有少量软质Fe-Mn结核,pH7.2。 C 70~130厘米暗灰黄色(2.5Y/5/2,湿态),多红棕色和棕黑色(2.5YR/4/6和10YR/2/2,湿态)斑纹,块状结构,有少量灰色(7.5Y/7/1,湿态)粘膜,粉壤土,湿时结持稍粘着,有少量软质Fe-Mn结核,pH7.1。 (三)理化性状 1.颗粒组成 淹育型水稻土机械组成以黄白土为例(表8-13),耕作层粘粒含量均在20克/公斤左右,犁底层亦类似,母质层中粘粒含量有所减少,未显粘粒的下移。耕层和犁底层粘粒含量稍高,可能因施用塘泥、有机肥之故。但粉粒含量高,甚至高达70克/公斤以上。 表8-13  黄白土典型剖面的颗粒组成(TC-1) 
 | 深度(cm) | 砾 石 
>2mm 
占全土(g/kg) | 砂 粒 
2~0.05 | 粉 粒 
0.05~0.002 | 粘 粒 
<0.002 | 质  地 |  | mm,占<2mm (g/kg) |  0~20 
20~32 
32~46 
46~70 
70~130 | 4 
0 
0 
0 
0 | 50 
89 
66 
71 
78 | 735 
714 
779 
733 
770 | 215 
197 
155 
196 
152 | 粉壤土 
粉壤土 
粉壤土 
粉壤土 
粉壤土 |  
  
黄白土经淹水耕作后,耕作层和犁底层和松紧度因经常受“澄实”作用影响,其容重值虽比土体上部要低,但总的来说,全剖面土体结持较紧实。据统计:Aa层容重为1.31克/立方厘米,Ap层容重为1.49克/立方厘米;C1层容重为1.54克/立方厘米,C2层容重为1.59克/立方厘米,越向下层土体结持愈益紧实。总孔隙度各层分别为50.81%、44.73%、41.04%、41.06%,自犁底层开始土体孔隙度即显著减少。非毛管孔隙分别为8.02%、5.67%、6.49%、4.74%,田间持水量分别为29.89%、23.91%、23.00%;土壤自然含水量为30.6%、26.4%、19.8%,均表明土壤的持水能力很强,心底层土体紧实,土壤通气不畅。 2.铁的形态 根据黄白土剖面和旱地起源土壤氧化铁的形态比较,活性铁含量增高,特别是耕作层和犁底层,由于胶体铁增多,晶质铁与胶体铁之比值发生变化,一般旱地土壤通体晶胶比较一致,淹育型水稻土,耕作层与犁底层晶胶比变小。下部变化不大(表8-14)。 表8-14  黄白土中铁的形态 
 采样深度 
(cm) | 全Fe2O3 | 游离Fe2O3 | 活性Fe2O3 | 络合Fe2O3 
(mg/kg) | 游离度 
(%) | 活化度 
(%) | 晶胶比 |  | (g/kg) |  0~20 
20~32 
32~46 
46~70 
70~130 | 39.0 
36.3 
39.0 
52.4 
55.5 | 18.4 
18.3 
22.2 
27.8 
27.2 | 5.5 
2.8 
1.4 
1.4 
1.1 | 715 
268 
179 
179 
89.4 | 47 
50 
57 
53 
49 | 29.9 
15.3 
6.3 
5.0 
4.0 | 2.3 
5.5 
14.9 
18.9 
23.7 |  
  
3.农化性状 淹育型水稻土由于缺水,离村庄远,耕作粗放,因此土壤肥力较低。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4.4克/公斤,磷素缺乏,速效磷极低,耕层速效钾为73.8毫克/公斤,也很低(表8-15)。 表8-15  黄白土的农化性质 
 | 深度(cm) | pH 
(H2O) | 有机质 | 全N | 全P2O5 | 速效磷 
(P2O5) 
(mg/kg) | 阳离子交换量 
NH4OAc 
(cmol(+)/kg) |  | (g/kg) |  0~20 
20~32 
32~46 
46~70 
70~130 | 5.7 
6.9 
7.0 
7.2 
7.1 | 16.4 
10.5 
4.1 
3.7 
4.2 | 1.40 
0.66 
0.34 
0.29 
0.38 | 0.86 
0.62 
0.42 
0.36 
0.36 | 37.6 
10.3 
1.00 
0.80 
0.87 | 14.30 
12.23 
11.96 
18.43 
21.31 |  
  
 
(四)农业利用 因岗地缺水,可采取三年两季种稻,空出一季种植旱作,如稻-麦-玉米-麦-稻;稻-麦-西瓜-稻;稻-麦-草莓-麦-稻等。旱作中除了铺地作物如草莓外,还有豆科、禾本科牧草,以及苎麻等,可保持水土,培养地力以及增加农户收入。 针对土壤肥力低,应增施有机肥,除清塘挖泥归还农田外,应特别注意秸秆覆盖、铺草还田,补充新的有机质、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肥力低,缺磷、缺钾较普遍,由于缺素,稻麦黄而瘦,分蘖少,植株低矮,油菜花而不实。因此,在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肥的同时,增加磷、钾肥的施用,以及硅、硼等中、微量元素的配合,以满足当季和后季作物生长需要。  
 |